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综述

※发布时间:2016-8-26 18:12:0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原标题: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产业结构高度化包括产出结构高度化、资本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就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组织演化和分工深化六个方面。所以,对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循着这六个方面包含的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价。

  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定义为:产业结构向着具有较高生产率、较快需求增长以更高级技术为基础的方向转移,最终表现为经济良性发展、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简单地说,产业升级就是从目前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产业结构。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

  产业结构在工业化过程中具有不断从低级结构向高级结构演进的规律性。主要有: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顺次转移的规律性。

  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的产值与就业变化规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使用现代经济统计方法,对截面数据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得出了更一般的结论,不仅证实了配第一克拉克法则,而且进一步阐明了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钱纳里在克拉克、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低收入国家,揭示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标准模式,对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研究影响很大。

  工业结构演进规律→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发现,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整个工业化进程依次会出现重化工业化、加工高度化、技术集约化三个阶段。

  产业结构软化趋势→日本研究界首先提出产业结构出现服务化、信息化等软化趋势,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管理、技术、信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式→刘易斯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变动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必须实现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变。

  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传统的结构升级测度方法主要有:一是建立可供参照的标准模式(通常是多国平均模式),并与之进行比较,或者计算与标准模式的相似系数。二是用密集高级要素的高技术部门的份额进行衡量。三是通过测度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和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衡量。

  适应新形势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有技术升级与需求升级相对应的产品结构升级、技术要素密集度升级、分工深化细化引起的结构组织变化、沿着价值链的升级和贸易条件的改善等。

  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

  产业结构有序变化的动力机制是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多国模型,揭示了需求和技术进步两大基本决定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成长效应,体现在适应需求升级的变化和生产率差异两个方面。从需求角度来看,由于收入弹性的不同导致最终需求、贸易需求的增长格局发生变化和产业关联导致的中间需求迅速增长。从供给角度来看,行业的技术进步差异和战略性进入影响了产业之间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更进一步讲,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效益与技术进步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关系,只有当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同方向变化,才能带来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产业结构升级强调主导部门和支柱产业的成长及更替。对“主导产业理论”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美国的罗斯托,他把经济增长分为五个阶段,即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并指出与其它产业存在扩散和波及效应。

  产业结构升级的演化

  全球生产方式的演化,经历了从标准化、流水线、大规模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到准时化与精益生产的丰田制,再到模块外包与大规模定制的温特制变化。随着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分工格局开始加快,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以及产品内分工转化,以纵向分离和协调为重要特征的全球生产网络已经逐渐形成。(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所)

  □张晓宏

推荐:

关键词:产业结构理论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