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2011中国电影研究:稳步推进既有格局 呈现新亮点

※发布时间:2018-10-31 16:45:2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属蛇的今年多大

  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方面,最丰富的依然是“年度总结”式研究,代表性著述有《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和《2010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录》等。此类著述对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态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中国电影产业正向全产业链整合、跨媒介跨行业协同合作、核心企业逐渐成形的方向发展,但市场体系亟待规范。

  另外是关于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其中,《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集中刊发的张宏森、韩晓黎、谷国庆、王中军、于冬等人的文章值得关注,这些作者多是业界的管理者、经营者,他们所提供的信息、观点对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电影产业的现有状态多有裨益。《中等规模电影的市场运作与表现》与《全球电影产业链结构及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也是该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前者通过分析中等规模电影的市场和运作特点指出,该类电影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赢得观众的关注度和院线的重视度”;后者则从全球电影产业链建构的角度审视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的局限。

  此外,《电影版权分割融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交通可达性视角下的城市影院空间布局研究》则是两篇颇有新意的论文,论者所采取的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无疑具有开拓性。另外还须提及的是,随着电影产业链的拓展,网络电影开始进入研究视野,《网络电影产业探析》和《网络电影的市场发展阶段与行业生态建设》等论文率先在该领域进行尝试。

  首先必须提及的是“中国电影人历史丛书”的问世。该丛书是电影资料馆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共同承担的“中国电影人历史”课题的。课题组历时3年多,对207位电影界老人进行了近2000个小时的,汇编成册的这4卷不仅填补了电影史上的很多空白,也给后续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一手材料。《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制片史别话》也是本年度重要的电影史专著,前者有填补空白之功,后者以通俗趣味见长。

  除了上述专著,本年度中国电影史研究论文可以大致归类如下。一是关于早期中国电影产业的研究。《产业意识的自觉:早期上海南京电影业的形成》、《武侠神怪片的兴衰及其对上海电影业的影响》、《抗战后上海电影产业的跨性和公共性研究》等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早期中国电影产业展开论述。二是关于银都机构的研究。从1950年原长城影业公司改组为长城电影制片公司算起至2010年,银都机构走过了60年,为此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了《银都六十》以示纪念。其中,《“银都”:一甲子的辉煌》、《银都体系六十年的产业和文化贡献》等多篇文章刊发于《当代电影》2011年第1期。三是其他专题研究。《民族国家意识的延宕与缺席:南京国民成立前中国电影制度及其空间延展》对早期中国电影制度的缺失进行了反思;《作为跨地实践的国族电影:反思华语电影史学》则提倡一种新的电影史观:重视历史的断裂和碎片,关注流散和多地因素,建构以多种枢纽点相互联系的跨地电影史。此外,《中国早期电影演员的管理模式——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为中心的考察》、《鸳鸯蝴蝶派与中国现代电影的发生》的研究角度较为新颖。

  中国电影创作研究涵盖面很广,大致可分为个案研究、专题研究与年代研究几类。个案研究主要是电影评论,数量最多,散见于各种出版物。专题研究比较重要的有《中国电影:叙事经济和意义创造》,该文认为由于中国电影创作已经无法依靠现成的文学作品,因此,“类型电影的策划意识和生产实践已在我国电影中明显”;《中国电影产业的时代振兴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提出了传统文化资源需要进行“现代性”的命题;《当下青年电影的立意与风格》认为青年电影应该在重视类型片创作的同时保持青年电影的思考性质;《数字互动时代的第三代电影研究与开发》提出了第三代数字互动立体电影的概念,并指出第三代数字立体电影将实现“由封闭的导演个体创作时空向完全的观众主导的时空发展”。年代研究主要关注“十七年”电影和新世纪十年的电影创作。《新世纪十年中国电影发展嬗变研究》、《“十七年”时期历史题材中的修辞策略》是这方面的代表。

  电影理论方面本年度著述较多,但研究范式上较难出新,重要的著述有《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中国电影中的两性关系(1978—2010)》、《当代华语电影的文化、美学与工业》、《谢晋电影:中国语境与范式建构》等。《现代电影理论的建构——重新评价“新感觉派”电影论的理论遗产》视角独到,论文梳理了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文人的电影理论书写与电影理论的关系,并指出他们虽“有理论”但缺乏历史意识的局限。此外,《电影之海钓鱼人——德勒兹影像理论研究》与《电影中“运动”的四重奏——从吉尔·德勒兹“电影镜头”思想谈起》对德勒兹电影影像语言观的分析介绍也颇有参考价值。

  除了上述几大研究领域外,2011年中国电影学术研究还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热点,一是少数民族电影的研究,二是电影明星研究。其中,少数民族电影研究虽有不少论文,但基本采用文化与意识形态分析模式,较少有新的发现。电影明星研究收获相对较大,不仅拓展了电影学术研究的领域,而且引入了社会符号学的方法,使明星研究成为“关于社会生产和意义流通的课题”。

  最后,有两本暂时无法归类的著作必须提及,一本是《与禁忌——电影娱乐的社会控制》,该书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内容控制的专著,作者对电影内容控制体系的深入分析无疑会给中国电影带来;另一本是《影像中的无意识——美国电影中的保守主义》,这是一位国际学者的电影研究,提供了解剖好莱坞的新角度。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