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孟捷:《资本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指南

※发布时间:2018-5-24 5:16:2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资本论》提出,在产业和机器大工业崛起之后,以生产力进步为前提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便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这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增长是和生产力进步携手并进、合二为一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不仅论证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合,而且也对市场经济一般所具有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动态效率提出了系统化的说明。

  和经济学不同的是,《资本论》不仅试图解释市场经济的效率,而且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上,解释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由这些矛盾造成危机的趋势。《资本论》的思想既有助于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有助于认识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家的经济作用。《资本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指南,也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任何社会生产都以占有和支配剩余为目的。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获取剩余的物质前提,生产关系则服务于对剩余的占有和支配。在《资本论》(包括其手稿)里,马克思将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取得剩余的方法划分为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生产以生产力的进步为前提,而绝对剩余生产则单纯建立在或动员的基础上。

  人类经济社会形态的更替,在本质上就是相对剩余生产的比重渐次增长,绝对剩余生产的比重渐次降低的过程。 针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指出,在产业结束、机器大工业崛起之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便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这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增长是和生产力进步携手并进、合二为一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合的论证,而且也对市场经济一般所具有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动态效率提出了系统化的说明。

  不过,和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是,《资本论》不仅试图解释市场经济的效率,而且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上,解释了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矛盾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得以成立的前提,造成以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为表征的危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些矛盾和危机引发了国家干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市场和国家相互嵌入和协同演化的过程。在上述意义上,《资本论》的思想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认识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家的经济作用。《资本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指南,也是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资本论》里,马克思提出,18世纪产业的兴起,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摆脱了工场手工业的,转而过渡到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此,以变革生产过程、提高生产率为特点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成为生产剩余价值最主要的方法。他写道:

  “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掌握整整一个生产部门,它就不再是单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而一旦掌握所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那就更是如此。这时它成了生产过程的普遍的、在社会上占地位的形式。”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缩减劳动力价值实现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消费品的单位价值量。依照马克思的论述,全社会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是以个别部门的先进企业率先实现生产率进步为前提的,这些先进企业为此将取得超额利润,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部门内的其他企业迫于压力,也会采纳同样先进的技术。这一过程若普及开来,就会造成全社会所有部门的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单位价值量下降,从而削减劳动力价值,提高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率。

  当马克思提出,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不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他事实上强调了这样一点:在产业后形成的新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的增长和生产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互为前提、合二为一的过程。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这样的经济制度,它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势将“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力量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马克思那里不仅是一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在经济学上,这相当于一种微观的生产理论),而且是一个涉及微观、中观和宏观各个层次的理论。相对剩余价值生虽然以个别企业的技术进步为起点,但最终要以技术变革席卷全社会主要生产部门为前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消费品部门,生产资料部门也要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真正实现,实际上是以一场蔓延到整个社会的技术为前提的。与此同时,这种席卷了全社会的技术变革,必然还取决于一系列制度和经济条件。在后文中,我们还将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重条件这一概念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

  恩格斯在回顾和总结马克思的理论时提出,马克思毕生有两大贡献,其一是提出了唯物史观,其二是发展了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这两大贡献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或内在联系,具体地体现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上。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动态效率提出一个解释。正如我们看到的,这一解释合乎当代演化经济学家的见解,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主要体现于接纳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注重的资源配置的静态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这个解释,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且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一般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上的作用的解释。在此意义上,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就居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它事实上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

  本文来源于ipfs